第四十七章 两路齐张-《明天子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第四十七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两路齐张
    方瑛的判断并没有错。
    因为局面越发不利于缅甸。
    黔国公与襄王这一段时间没有闲着。
    而两人的动作,却截然相反。
    虽然黔国公并没有给襄王号令滇南土司各军的权力,但是实际上,襄王毕竟是天潢贵胄,又久镇麓川,这些土司哪里敢不给襄王面子。
    襄王虽然没有统帅之名,却有了统帅之实。
    黔国公虽然着急麓川城的安危,但是毕竟仅仅是政治前途的上问题。不至于牵扯到家族命运上去。
    毕竟黔国公乃是沐英之后,只有不出谋逆这样的大罪,充其量也是罪黔国公一人,不会牵连到黔国公家族的。
    无非是提前退位,让儿子继承黔国公的爵位。
    虽然这个局面,黔国公并不愿意见到,但是这不足以让黔国公心神失守。黔国公比襄王冷静多了。
    再加上他面对的是横断山脉余波,一路上山峦重重,大江难以横渡。快也快不起来。
    于是,黔国公一直在积攒实力,在怒江之上征用并造了一批船只,用以横渡怒江。
    怒江不是其他河流,水源从雪原之上倾泻而天,奔走于高山湍流之中,在下游进入缅甸境内。
    下游还好一点,通航的河段比较多,但是在黔国公面前的河道,根本就是被一段段瀑布将河道断成数截。
    上下不能通航。
    怒江上的船只根本是有限的。
    即便是有少数船只,也不可能供应大军渡江之用。这就是为什么孟瑛过怒江要造船,轮到黔国公的时候,也要造船的原因所在。
    但是即便船造好了,这怒江就是好渡的?
    即便到了抗日战争时期,在怒江之上,大体就是这个位置,还发生了有名的怒江之战,也是以怒江大桥为关键节点的。
    就是因为即便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科技,对于这一段怒江天险也是不好过的。
    在黔国公准备的差不多了,就毅然的发起了进攻。
    原因无他。
    一方面是麓川的时间不多了。
    另外一方面,他收到了太子的书信。
    并不是太子在阵前发回来的,而是刚刚到了仰光之后,写的书信,这一封书信经过一个月的漂泊,这才到了黔国公手中。
    黔国公粗粗一算,觉得太子在缅甸之南,定然有所举动。
    虽然是怎么样的举动,黔国公不能预料,但是他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?
    第(1/3)页